• 抛弃支付宝?阿里新武器要抢四大行的饭碗

    热点聚焦 2016-05-17
    5月3日消息,亿邦动力网最新获悉,阿里方面已经上线新型金融工具“融易收”,并直接打出“支付宝之外的另一种选择”的标语。作为蚂蚁金融体系“最值钱产品”,支付宝为何遭到“抛弃”?网络创业研究中心亿邦动力网向阿里方面求证有关“融易收”的相关内容,但阿里方面三缄其口,多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完全不知情。因此,亿邦动力网将融易收公开资料及相关业内人士情况整理如下:融易收是个什么鬼?亿邦动力网根据阿里方面已经曝光的融易收相关内容了解到:第一, 融易收是1688与网商银行合作提供给企业卖家的“大额资金收款服务”;第二,“融易收”与“企业支付宝”并行,即互不隶属,分为网商银行账户体系、支付宝账户体系;第三, 融易收是银行之间的“中介”,买家先付款给网商银行,网商银行再将钱转给卖家银行,服务免费,但1688会在结算中分佣。支付宝在B端存在弊病资深互联网金融人士向亿邦动力网解释称,亿卓从目前曝光的内容可以看出,支付宝和融易收存在一定区别,“支付宝是一个支付工具,融易收是收款、信贷服务”。融易收本可以作为支付宝的其中一个服务项,但是,融易收“叛离”支付宝存在客观原因:第一, 支付宝有额度上限,这不符合企业的大规模交易金额需求;第二, 支付宝只是一个软件,但企业报税需要银行账户,这也是为什么融易收建立在网商银行的体系之上;第三, 用户可通过支付宝避税,但也正因如此,政策方面不会轻易放开缺口让支付宝进入,而网商银行介入企业支付是现阶段比较恰当的办法。“可以说,融易收的出现,已经让支付宝在B端支付领域沦为鸡肋。”上述人士谈道。融易收构建了一个场景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目前,阿里正在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介入央企、国企采购,入驻的大型企业有:中国中铁、中国神华、中国化工等。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中铁七局集团已经在1688上采购超过1.4亿元,成交近4000单;中国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1688上采购超过10亿元,采购单数超过18000单。上述资深互联网金融人士向亿邦动力网表示,在企业支付领域,融易收更符合企业交易需求。“支付需要场景,从C端经验看,衣食住行分别被天猫和淘宝、美团大众和口碑、滴滴快的等‘瓜分完毕’,而B端的支付同样需要场景,1688就是融易收的场景。”从融易收已曝光的逻辑图和名称看,它不会仅仅是个收支工具,也是一款企业间快速结账的信贷服务工具。大型国企在采购、结算过程中往往有账期,而融易收就是这样一个为大型企业提供账期、为供应商提供快速结账服务的平台。比如,供应商可提前从网商银行领取80%左右的现款。融易收会面临哪些困难?业内人士向亿邦动力网分析称,融易收上线略晚了一些,推广仍需时间:第一, 从企业的角度看,网银转账已经成为习惯,约两年前银行便开始免去企业的转账费用,融易收想要推广必须改变企业的支付习惯;第二, 企业更信任银行,网商银行是否能够得到认可、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仍需时间验证;第三, 目前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与融易收所提供的服务类似,而金融又是大宗B2B平台(如找钢网、钢银电商等)主要盈利项目之一,所以融易收想要与其他垂直B2B平台合作很难;第四, 此类业务,更适合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采购商,中小企业因信誉度问题难以涉及。第五, 大型企业均具有采购的主动权,且几乎都能够得到直供,是否需要阿里的服务仍是未知数。融易收的想象空间巨大业内人士向亿邦动力网分析称,虽然,目前融易收只是一项服务,但因为融易收建立在网商银行的体系之上,不排除会再向前一步。“从B端支付的角度讲,采购、工资和社保是最为重要的三个项目。如果网商银行通过融易收将企业级采购揽入囊中,那么网商银行的下一步极可能是工资和社保。这也就会出现网商银行与‘四大行’等传统银行的正面冲突。”目前,融易收可以说已经触及了银行的利益,因为企业级支付工具存在各种弊端,B2B平台发展仍在起步阶段,支付场景尚未建立完善。所以,大部分企业的支付行为仍在银行进行,银行也会提供类似融易收的保理业务。“它是否会受到来自银行方面的压力,我们不得而知。”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但未来,阿里全面涉足工资、社保领域后,网商银行则可形成稳定的资金池和流水。届时,网商银行会给包括四大行在内的所有银行带来较大的压力。”
  • 天猫披露6大潜力品类 大码女装上榜了

    热点聚焦 2016-05-17
    4月29日消息,昨日,中国服饰产业集群天猫招商会在广州召开,天猫方面表示,年轻人市场和老年人市场是蓝海,并将对目标顾客是25岁以下的品牌进行优先招商。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天猫服装负责人表示,服装行业普遍以流行时尚为风尚标,而天猫平台致力于以品质、丰富的品类和服务为卖点,把新鲜的款式和优质的品质当做核心品牌力。此次招商主要面对女装品牌,其中的潜力品类包括6大类,年龄方面考量是中老年女装;大码女装也颇受青睐;皮衣皮草仍有很大的潜力;婚纱、旗袍、礼服等适用于特殊场合的服装也属于潜力品类;而唐装、民族服装和舞台服装这些特色服装需求量不小;套装、学生校服和工作制服这些特定阶段的必备服饰也是招商热点。招商会特别强调,年轻人市场和老年人市场是蓝海,讲师智库并对目标人群是25岁以下的品牌进行优先招商。对品牌的考察的主要从定位、风格、货品、视觉、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包括:定位清晰、细分人群;风格鲜明,像是老年人品牌;年轻人品牌;潮牌;街头;学院;韩风;甜美;文艺等风格;货品企划方面要求产品丰富、结构健全、上新能力强,以及周转率高;视觉形象好,同时具有良好的供应链能力。据获悉,此次招商品类还包括男装、箱包和男女鞋。
  • 李想造的汽车还没谱 但公司估值已达30亿

    热点聚焦 2016-05-17
    A股公司利欧股份(002131.SZ)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其他7名投资人拟共同出资7.8亿元对李想创办的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车和家”)进行增资。网络创业研究中心该公告指出,利欧股份将出资3.5亿元,亿卓增资后将持有车和家11.745%股权,旨在实现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的布局。根据利欧股份的出资和占股信息可知,车和家整体估值已达29.8亿元人民币。据悉,除了利欧股份,其他7位投资方为:宁波源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华晟领飞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成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州武南新能源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嘉兴自知一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梅花明世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张雪松。此外,该公司股东除了创始人李想,还出现了联想供应链副总裁沈亚楠、汽车之家财务副总裁李铁、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微博)、泡泡网联合创始人樊铮、汽车之家CEO秦致等人的名字。据悉,李想曾创立了IT垂直网站泡泡网,随后又带领团队创办了汽车之家。而黄明明则是汽车之家的早期投资人,通过该笔投资,黄明明赚到了上百倍的回报。去年6月14日,汽车之家正式宣布创始人李想将不再担任汽车之家总裁一职。随后,李想开始投身第三次创业,创办了一家名为“车和家”的公司,专注做电动汽车。去年11月,李想就对外放出了寻求融资的信号。他当时表示,车和家从零开始,一直到把第一款量产车销售一年,总共需要花四年时间,大概需要2亿美元的投入,目前已经准备好了1亿美元。这意味着,车和家当时还在寻求1亿美元的融资。李想称,车和家提供不依赖充电桩,像汽油一样方便的电动车;将提供两款车型来满足90%的城市需求,一款小而美的SEV,一款大而强的SUV;车和家改变传统的4S店的销售与服务模式。和大部分的汽车厂商一样,车和家会采用从零开始自己建厂的方式,因为车和家的生产线相对简单。“我们不是什么互联网造车,也不玩什么互联网概念,我们就是标准的新生代汽车品牌。我们自己研发(研发与制造工程师团队平均汽车行业从业15年以上);我们自己生产(自建常州武进750亩的30万产能的全铝工厂,以及配套的BMS与电池厂)。”截至目前,外界甚至还未目睹过这款车的概念版,就更别说量产了。对于外界的期待,李想一直强调,要给他时间。“再给我们几年,我们一定打造出来更多人愿意购买、可以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和品牌。”
  • 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

    热点聚焦 2016-05-17
     从互联网医疗 + 保险这个议题热起来之后,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还是真是跟保险公司像模像样的搞出了一些产品,比如老人的,儿童的,疫苗的等等。但总体看这些产品就会发现,它们仍然没有脱离传统保险产品 “理财型” 的特征。且不说市场反应冷淡,尤其是距离人们口口相传的凯撒模式仍然相去十万八千里。网络创业研究中心这里想起了一句鸡汤:你今天做的事情,决定了你的未来。亿卓智库翻译成文艺青年的语言就是,你苟且于眼前的苟且,你的远方将依然是苟且。切换回普通话模式。过去这多半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医疗公司、保险公司都在说商业健康险、都在说凯撒模式,但为什么双方却一直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呢?不久前,在第五届国际健康风险管理论坛上,好人生 CEO 汤子欧给了一个他对这个现状的理解。保险公司对互联网医疗有几个方面的期待,包括风控、体验、服务成本。可是,互联网医疗在风控上的能力并没有体现出来,服务体验也没有能够超过传统医疗机构,尤其是线上的获客成本相比线下都没有体现出太多优势。总的来说,就是互联网医疗的表现还没有能够让保险公司心动。我们还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这里面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懂得保险公司的逻辑。当互联网医疗用户少、数据少、能力弱的时候,想让保险公司为其业务买单几乎不可能。那么我们就要反过来思考一下,在保险公司的体系里,他们理想的凯撒模式是怎样的实现路径。在这个路径里,互联网医疗该如何参与进去?保险的逻辑?保险公司非常有钱。比如在互联网医疗这个领域,好多公司吭哧吭哧去跪舔医生到自己的平台上来,甚至为此而形成了一个买卖医生注册资源的产业链。而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竟直接花钱养了 1000 个医生。任性程度让人咋舌。但就算如此,保险公司谈起商业健康险这个话题时,却总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从总体上看,基于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新医改背景下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医疗需求过去这几年是在快速释放阶段。但是商业健康险却在这个大蛋糕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尤其更让人着急的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在医疗方面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保险公司当然更希望在这个近 10 万亿的大市场里分一杯羹。但关键是如何做到。光靠卖几个保险产品很难,那个东西对医疗行为和用户健康完全起不到任何干预作用。保险公司对这个事儿看得也非常明白,就是必须要能够干预医疗行为,所以他们都在讲凯撒模式的故事。按照之前的讲法,保险公司不能干预医疗行为是因为他们没数据,没数据就没法控制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医疗成本。那么互联网医疗能够提供数据、又能够提供实时监控,看上去非常契合保险公司的需求。但如果我们回到保险公司的逻辑就会发现,互联网医疗并没有 get 到保险公司的点。对保险公司来讲,数据对他们设计出好的保险产品来说确实有用,但对于他们构造出凯撒模式来讲却作用不大。因为他们的最大痛点是无法干预医疗行为,更具体的说是,占医疗市场主体的公立医院根本不跟保险公司玩儿。这才是保险公司没法干预医疗行为的根本原因。就算你有数据,医院还是不理你,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个分析无法说服你,那我们来看看过去这两年保险公司都在干什么就知道了。以下是从公开资料里梳理的东西:阳光保险于 2015年6月 与山东潍坊人民医院和潍坊医学院共同筹建阳光融合医院;泰康人寿于 2015年10月 控股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平安通过旗下平安信托投资了北京慈铭健康体检连锁机构,并投资成立了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3年11月,新华保险成立了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保旗下健康险公司先后与上海浦南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人保资本、人保健康与康美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健康管理公司;2015年11月,中国太保与海南骨科医院达成战略合作;2015年9月,北大方正人寿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签订战略合作。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简单的合作,以泰康人寿为例,他们在仙林鼓楼医院这个项目上砸了 50 亿。这其实就非常清楚的表明,对于财大气粗的保险公司来说,他们更相信通过医疗机构这条路径干预医疗行为,而不是通过互联网医疗干预医疗行为。这么看下来,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医疗基本上是在两个轨道上谈问题,尿不到一壶里去就自然可以理解。当然,我们不排除保险公司因为太有钱而以扫货(或者说战略布局)的心态去投资或者收购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可能,但对他们来说,通过医疗机构干预医疗行为仍然是一个更好理解的逻辑。互联网医疗的机会在哪儿?那么互联网医疗公司就没机会了么?当然不是。因为就算保险公司可以自己买医院、建医院,也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医院的运营管理、口碑传播也相当复杂,能够达到营收平衡的良性状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其实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的通道在哪儿?我觉得,这里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分级诊疗。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认为分级诊疗是巨大的政策利好。但问题是,迄今为止似乎没人说清楚互联网医疗究竟能够在分级诊疗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且似乎也没什么人真的去做这个事儿。目前更吸引人的事儿,似乎还是争夺号源这种。我觉得,围绕分级诊疗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国家推动分级诊疗的过程中,互联网医疗究竟能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再一个是分级诊疗的实施又如何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而最终实现众人梦寐以求的凯撒模式。有人说,分级诊疗是工具,是撬动医疗体系改革的工具;有人说,分级诊疗是结果,是医疗体系合理运转之后形成的诊疗秩序。无论哪种观点,有一点是确定,我国的分级诊疗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所以,怎么能参与到分级诊疗当中去,首先还得看政府是怎么想的。上海市很早就是全国医改的试点城市,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也是在第五届国际健康风险管理论坛上,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详细介绍了上海市分级诊疗的总体构想和路径。总体构想包括三个方面:对相关制度进行系统设计与配套改革,对服务供需双方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渐进式推动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具体路径则包括六个方面,如下图所示: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这里不是医改讨论,所以对每一点的具体含义这里不做详细展开。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第六点:加强信息化支撑。这是对互联网医疗最有意义的内容。就是起码从上海市对分级诊疗路径的思考来看,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尤为难得的是,上海市对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也做了详细的部署,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启发。如下图所示: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上海市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概括为 “一个中心 + 六朵云”。关于这六朵云其实也不用做太多解释,因为在过往的互联网医疗讨论中,这些内容已经有太多太多的涉及,只不过是讨论多于实践而已。而从上海市的规划来看,政府对这些互联网医疗一直在讨论的内容是有需求的,关键问题就是互联网医疗是否真的能够提供出他们讨论中的产品。这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在政府主导推动的分级诊疗当中,互联网医疗是有机会的。甚至不仅仅是有机会,而且有可能是分级诊疗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力量。如果是这样,那真的远比给线下医疗机构导流来得更有意义。因为那个服务,对保险公司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不过,这里还留有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医疗即便参与到政府推动的分级诊疗当中,对于他们最终想打动的保险公司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参与到分级诊疗当中,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真正具备了在现实医疗服务体系当中的价值,而不只是在故事中具备价值;第二,更关键的是,互联网医疗终于有机会直接参与医疗服务,包括建档、影像、药品、转诊等诸多医疗服务行为都将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产生。而到这里,就有了对保险公司的价值,即有医疗行为的地方,才有对保险公司真正的吸引力。到这个时候,互联网医疗再去为用户提供健康增值服务,由于有了大的分级诊疗体系的支撑,用户是有可能认可并接受的,那么保险公司也才真正有了掏钱买单的机会。但即便如此,这仍然依赖于分级诊疗的推进程度。而分级诊疗可能又依赖更多的因素……回到我们的主题,大体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互联网医疗无法直接涉及医疗行为当中的话,指望保险公司买单是基本不可能的。而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和保险公司都很难直接参与到医疗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分级诊疗是给双方切入医疗行为提供了一个来自基层的通道。